首页 > 文化 >

七百岁砖塔胡同的名人往事

发布时间:2022-03-31 11:32:49来源:
  方彪

  据报道,《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批)》近日发布,砖塔胡同、史家胡同、杨梅竹斜街、百花深处等入选。

  七百多岁的砖塔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它的名人故事特别多。

  万松老人与耶律楚材

 

 

  胡同一词出于元大都,历明清至今。元李好古所著杂剧《张生煮海》有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西四至阜成门的街道,一度叫过“羊市大街”。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条胡同?民间俚语有云:“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若究溯至元大都,可考的胡同只有砖塔胡同一条。故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北京胡同之根”。

  前元时期,北京城址的中心在“蓟丘”,也就是今白云观附近,砖塔胡同系“郊之北野”。今阜成门内大街25号的广济寺,原为金代西刘村寺旧址,元兴建大都时归入城内,明朝天顺年间重建,成化年间赐名“弘慈广济寺”,以后历朝多有修扩,如今系中国佛教协会会址。

  砖塔胡同位于西四丁字路口以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胡同东口有一座万松老人塔,因而得名。这是北京市区唯一一座古砖塔,青砖古塔重檐层层叠叠,仿佛一位满腹故事的老人。有一种说法,万松老人塔很有可能是西刘村寺和尚的墓地,类似于嵩山少林寺的塔林。世事沧桑,只有万松老人塔保留了下来。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1166年-1246年),自称万松野老。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入宫说法,赐锦绮大僧衣,奉旨留中都弘扬佛法,主持报恩寺。蒙古军攻克中都,万松行秀奉旨主持万寿寺,为皇室祈福。晚年退居从容庵,著书立说,弘各宗所长,避各宗所短,成为一代宗师。他是金元之际颇有政治背景的高僧、大德,寿逾八旬,在各阶层中影响巨大。

  万松行秀站在佛家的立场上对孔孟之说进行了深刻探讨,提出了“以佛治心,以儒治国”之说,对“出世”“入世”进行协调。万松老人因人而异,对未仕者言“空”,对已仕者谈“有”,合而论之则是“离有空而执其中,各得其安,各行其道”。

  耶律楚材是万松行秀的弟子,对其甚恭甚诚,“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师生甚契。“以佛治心,以儒治国”之道由“传”到“承”,由“学”到“用”。

  耶律楚材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的八世孙,金章宗时在朝廷为官。蒙古铁骑攻克中都,成吉思汗闻楚材之名对他说:“辽金世仇,我与你报仇雪恨了。”楚材对其曰:“我的父辈已仕金,怎敢与君为仇?”此答甚要甚高,言外之意:“金且不仇,当然可以效忠于元了。”于是得到了成吉思汗的信任,官至中书令(宰相)。

  蒙古军初入中原,一些极端分子认为汉人无用,不如杀之,以使草木丰茂,有利畜牧。耶律楚材阻止了这件事,力劝窝阔台说:“时下乏经费,对中原收取地税、商税略计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粟四十余万石……”并上奏设置税吏。

  次年,窝阔台回到云中,十路课税使已将金、帛、粟呈列给朝廷。成吉思汗大喜,对楚材说:“像你这样的贤人,南国有多少?”楚材对曰:“臣才干不足,比臣强得多的人有很多。”成吉思汗有所悟,令楚材主政燕京。当时城中非常混乱,光天化日之下车拉马载抢劫民间财物,耶律楚材诛杀了16人,燕京才得以安定下来。

  楚材病逝后,葬于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忽必烈令建祠以示尊崇。祠今犹存,可供后人凭吊。

  耶律楚材能诗善文,有《湛然居士文集》传世,其中有许多关于西域风情的描述,是后世难得一见的史料。万松行秀为此文集作序,评价甚高。师生之间,处世、治世理念“一也”。

  一代才女顾太清

  砖塔胡同因塔而得名,在元代影响很大。19世纪以来,顾太清、鲁迅、张恨水、邵力子、齐燕铭……诸多名人,先后卜居。

  顾太清是满洲镶蓝旗西林觉罗氏人,幼名春,故有“西林春”之称。西林春三四岁起即由祖母教字,十一岁时父母双亡流落江南,由姑父和姑母抚养。其天资聪颖,出口成章,所作诗词新颖精巧,在江南闽秀文坛中堪称魁首,系谢道韫、李清照之侪。道光初年,西林春入荣郡王府担任格格所的教席。府主奕绘是宗室中的才子,与西林春一见如故,后二人结成伉俪。奕绘室名雅号“太素”,西林春遂称顾太清。

  婚后夫妻二人经常并马出游,遍访京西名胜。顾太清喜读《红楼梦》,后续写了《红楼影梦》,光绪二年由隆福寺聚珍堂刊行,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

  奕绘病逝后顾太清被逐出荣府,与其子女迁居砖塔胡同,在古塔之侧生活了19年。《天府阁集》中许多佳作就成于这一时期。咸丰七年(1857年)顾太清之孙袭镇国公,重掌荣府,顾太清以太福晋之尊,在东四大佛寺的荣府颐养天年。

  鲁迅与张恨水

  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于是携妻子朱安迁居砖塔胡同61号。这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大门朝北,东西房各两间,北房三间。三间北房总共只有二十多平方米。朱安居西室,东室是周老太太来看儿子时的居所。鲁迅居中堂,书房、饭厅、客厅、卧室“四合一”,堂中置八仙桌一张,吃饭、会客、写作“均承之”。

  条件如此,鲁迅还是笔耕不辍,在砖塔胡同居住的九个多月中,校勘了《嵇康集》,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创作了《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

  在这九个多月中,周老太太来过十余次,共住了一百六十多天,实可谓母子情深。为了对母亲尽孝,鲁迅购置了宫门口三条的小四合院,也就是今日的鲁迅故居,于1924年5月喜迁新居。

  小说是鲁迅的强项,但周老太太看不懂鲁迅的小说,却对张恨水的小说非常喜欢。周、张二位大文人,又都和砖塔胡同有缘。

  张恨水著作等身,《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东北四连长》……这些小说反映的内容甚广,均注入了时代印迹,发出了时代声音。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回到北京,在《新民报》担任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后在砖塔胡同购买了一所小四合院,门牌43号。院子有北房三间,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间是卧室,东间是书房,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中有丁香、榆叶梅、翠竹、柳树、枣树,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1967年春,张恨水在这个小院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享年72岁。

  邵力子先生有“和平老人”之谓,在国共两党的多次谈判中都是积极赞助者或直接参与者。邵力子1949年定居北平,入住了砖塔胡同63号。这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宅院,门外有国槐四棵,院内有合欢树、银杏树、海棠树各两棵,游廊与厅堂连通,有房二十多间。邵力子在砖塔胡同居住了五年。

  1927年,叶恭绰等社会名流对万松老人塔进行了整修,使其成为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也就是文化沙龙,1950年由市文管会接管,现由正阳书局使用,作为公共阅读场所,免费开放,有“砖读空间”之称。“斯文在兹”不虚也。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