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先进事迹简介材料
-
毅然回国奉献:
-
黄大年 1958 年出生于广西南宁,1977 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 年获 “中英友好奖学金” 全额资助赴英国利兹大学深造,四年后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第一时间回国报到。后来又再次前往英国,在剑桥 arkex 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成为当时从事地球物理领域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 年,当得知祖国需要时,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放弃英国籍、剑桥顶级教授头衔以及豪华别墅等,回到祖国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他说:“对我来说很简单,根源就是情结问题,就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回来参与建设。”
-
-
科研成就卓越:
-
重大项目引领:2009 年回国后,他很快成为中国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重大战略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之一;2010 年,出任 “863 计划”“十二五” 主题项目 —— 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领军人兼首席科学家;还担任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 项目领军人兼首席科学家。此后,他一方面协助国家部委完善项目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从全国各大科研机构海选攻关团队,构建起以吉林大学为中心,400 多名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庞大科研军团。
-
技术突破与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坚持科研与研发一体化展开,取得了多项 “中国第一”。推动中国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 “地壳一号” 研制成功;首台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台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性技术;首架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定型研发成功;建成中国首个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研制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其科研成果分别入选 “2011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2 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特别进展”“2013 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国家 “十二五” 科技创新成就展等。
-
-
培养人才尽心尽力:
-
培养年轻人是黄大年回国后的三大目标之一。他立志要像恩师滕吉文那样,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国” 是他的治学名言。2010 年,他刚一就任吉林大学首届 “李四光实验班” 班主任,便自费为 24 名学生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以锻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能力。
-
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他经常举行头脑风暴,自费带学生出国考察,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推荐学生出国访学深造。据不完全统计,他曾累计资助近 30 人次参加各类国际会议,甚至在手术前一天晚上,还为博士生周文月赴英国剑桥深造写好了推荐信。归国 7 年间,他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 18 人、硕士研究生 26 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14 人次;培养的交叉团队达到 400 余人,为国家实施地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宽厚的人才技术储备。
-
-
敬业拼搏至生命最后一刻:
-
黄大年回国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争分夺秒地开展科研工作。一年最多 160 多天在出差,为了不耽误白天工作,他出差经常赶夜里最晚的航班。不出差时,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甚至通宵。2016 年 6 月 27 日,积劳成疾的黄大年第一次晕倒在办公室;醒来第二天,他吃着救心丸就走进了国家大型项目审验现场。同年 11 月 29 日凌晨,急着赶凌晨最后一班飞机的黄大年,因腹部痉挛在飞机上两度昏迷,然而苏醒的他第一句话却是 “如果我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
-
2016 年 12 月 14 日,黄大年因胆管癌接受手术,随后病情多次出现波动变化。2017 年 1 月 8 日 13 时 38 分,黄大年终因医治无效在长春病逝,年仅 58 岁。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当初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的诺言。
-
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