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职业面向”,重在搭建厚实的课程体系
新导向:专业性与职业性并重
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紧密相关,提供的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科学培养。因此,新版《简介》将原“就业面向”调整为“职业面向”,更加明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进入新版《简介》中的专业,不仅专业性水平较强,且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兼具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水平+资格”双重特征,切实发挥引导学生入学及专业选择,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统计,帮助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专业作用。
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实践、在职业实践中、为了职业实践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工作实践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能够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更高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到专业,需经过“正式的全日制职业→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有一个包含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训练机制→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高度的社会认可→享有专业威信”的纵向发展过程。如果把职业性和专业性视为一个职业专业化水平光谱两端的话,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职教本科的专业布局,则依次分布于从职业性到专业性的光谱之中,且这种布局具有接续性和过渡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选择和布局本身自成一体,它遵循的逻辑是从社会分工的视角,筛选出需要基于学校教育模式培养的专业门类,并根据专业化水平高低,按照“中等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的阶梯实现进阶式的人才培养。
逻辑起点: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职业面向”
目前来看,根据区域需要、产业转型需要和学生需要设置专业已成为办学共识,但如何设计、规范和组织科学的专业设置流程,如何推进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如何进行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以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结合,如何根据学校条件在专业建设上形成特色等,亟待探索创新。
因此,基于“职业面向”开展专业建设时,应依据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满足现实性、独特性、层次性、发展性等基本要求,以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的专业层次提升、产业内涵扩充引发的专业复合交叉、智能化趋势与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发展引发的专业内涵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引发的职业新变化所对应的专业和普通本科无法培养而市场稀缺的职业人才为判断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专业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发展职业教育,在夯实专业厚度的同时,要搭建厚实的专业课程体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职教本科的课程开发正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体系化的课程标准。因此,职业院校要依据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以工作实践的行动逻辑起点开发课程,以职业岗位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工作能力为核心,以岗位任务所需的实践知识为课程内容,以对接职业能力标准为理论基础,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从而为提高课程开发质量以及进一步规划课程建设提供保障支持。
基本遵循: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面对经济社会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彰显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新版《简介》为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及继续深造提供了指导,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依据,为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提供了参考。因此,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及定位,进行人才培养内涵与外延的梳理与界定,全面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与优化,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等系列标准,更新课程体系,加强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教育,按要求组织实习实训,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更好服务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关的行业产业机构要强化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关标准、相关制度制订的参与,将当前行业产业的最新岗位标准、技能标准等全面向职业院校开放,强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模与结构的发布,为职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产业信息,确保其所进行的教学培养符合行业产业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