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壁画艺术勃兴——为公共空间增添韵味

发布时间:2022-10-27 15:11:24来源:
美好生活,艺术赋能。近年来,艺美城乡实践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添彩城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本报今起开设“艺术赋能美好生活”专栏,展示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融入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展现时代新风貌。

——编  者

艺术的发展顺应时代之变,呼应人民之需。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与期待的日益增长,许多艺术形式突破场馆限制,进入公共空间,增添人文色彩,成为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壁画就是其中一种典型代表。从地铁站到机场,从博物馆到音乐厅,从社区墙饰到乡村美绘……壁画主动融入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进程,将审美意趣带到人民群众身边,以美为媒,浸润人心。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壁画在中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创作完成,被视作我国壁画进入公共空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机场、地铁、广场等公共空间成为壁画艺术新的发展领域。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大量落成的公共建筑风格多元、形式多样,丰富的空间更加需要壁画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来装饰和彰显特色。壁画艺术由此迎来了一个新的兴盛发展时期。

“我们说壁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墙面装饰。近年来,壁画艺术的发展空间极大拓宽,与公众生活越发密切。”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唐晖说。

壁画艺术与环境关系密切,其“在地性”特点尤其突出。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风貌与文化底蕴。壁画创作,一方面要在内容上结合当地文化历史,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养分,转化为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地区文化风貌;另一方面要在制作材料上深入考量,选用符合主题及建筑特点的材料。

例如2019年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图书馆落成的大型马赛克壁画《香山星座》,以弘扬“博爱包容、敢为天下先”精神为宗旨,以中山市为起点,描绘了20世纪初风云变幻、英雄辈出、跌宕起伏的时代。整幅壁画贯穿图书馆负一层至七层,总高42.6米,宽4.4米,与馆内空间相呼应,传递出城市历史温度,让读者在阅读中勾连起历史与当下。

又如2019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铜奖的《钱江潮涌》,是艺术家为杭州地铁站创作的一幅抽象形态的壁画。该壁画整体画面借鉴中国传统青绿山水,以泼彩的形式组织画面。金属材料和色彩的配置新颖大胆,既有彩墨山水的韵味,又有现代活力,与杭州古老历史和青春交织的文化氛围相贴合,材料的选择也符合地铁空间的要求。

不只是城市,近年来火热开展的乡村美绘行动,可以说是壁画的另一种拓展和实践。从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湖南省新化县龙湾村,到江苏省溧阳市庆丰村、河北省顺平县东荆尖村……村民们自家墙壁上绘制的一幅幅生动画卷,既美观大方,又充满烟火气,不仅改善了乡村的整体面貌,增进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交融,还以此带来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

持续焕发时代活力

时代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当壁画成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当代生活空间对壁画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功能作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意味着壁画创作也需与时俱进,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表现激发大众审美。“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壁画不是单一的画种,它极具包容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材料的丰富,使得壁画的表现方式愈发充实也更加适应当代艺术潮流和时代需求。”唐晖说。

一些创作者在媒介应用方面融入新观念、新科技,积极探索作品与大众、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性,产生了交互式壁画作品。这类作品打破不同艺术门类的界限,充分运用声、光、电等手法,并加以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壁画呈现方式,甚至扩展到装置艺术的范畴,是一种立体、多维、探索性的壁画。

比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国际到达通道处的一组互动影像装置《归鸟集》,运用了中国宋代花鸟画的视觉语言,营造出一幅精妙灵动的数字花鸟长卷。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记录实时数据。作品实时接收气象数据使画面产生变化:刮风,画面上的树枝会晃动;下雪,整个画面会变得银装素裹。它还是一个艺术性的航班时刻表:数字画面与机场航班起降数据实时联动,每当有航班起飞降落,都会有一只鸟儿“载”着这架飞机的航班号飞入画面,如果遇到起降高峰期,便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群鸟共舞的精彩画面。

还有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引入了大众参与。比如泰康同济(武汉)医院门诊大厅里的巨幅壁画《用生命书写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是由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1000多名医护人员与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画面采用转印技术,将一幅幅医护人员留下的手记、图案汇集黏合在凹凸不平的肌理上。在材料选择上,画面基底使用了麻绳,体现出连接含义——一根根麻绳宛如一座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医生与患者,凝聚着生命的希望。作品因大众的参与显得更为朴实动人,又充满力量。

唐晖认为:“公共空间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要追求创作经典的壁画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当下流行艺术的优长,扩展边界,让壁画艺术持续焕发时代活力。”

以美为媒浸润心灵

壁画是面向大众的艺术,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壁画不仅需要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喜爱,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应以优秀的艺术探索,“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和逐步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

这就要求壁画创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畏心,认真、严谨地对待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将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服务时代之中,将主题内容以大众的、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提升环境的文化含量,讲好时代故事,传递精神力量。

许多优秀的壁画作品都是艺术家以个人探索,领风气之先,逐渐推动了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壁画行业的发展。比如充满民族风情的北京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传统意蕴与时代气息兼具的北京地铁六号线朝阳门站陶瓷壁画《京东粮道》《凤舞朝阳》等,都是艺术家将个人艺术探索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成果。

“优秀的艺术探索往往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接受和认可,优秀的作品也经得起大众的考验。”唐晖认为,壁画是一门艺术,不是装修工程项目。壁画创作者应当将前沿的艺术探索与壁画创作结合起来,带给大众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让老百姓体会到美的创造。“在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提升,大家对美的接受度更加宽泛了。时代沃土给予了创作者更多的机遇和施展空间。”唐晖说。

随着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继续推进,大众美育需求越发强烈和多元。作为公共艺术的壁画不断拓宽应用场景,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